客户电话里的杂音、断断续续的对话,甚至是突然中断的通话,都可能让企业服务形象大打折扣。当通话质量出现波动时,不要急着换设备或升级带宽,先核对这五个关键指标,精准定位问题根源。


innews通用首图:呼叫中心.jpg


一、网络延迟:别让通话变"隔空喊话"


网络延迟就像通话的"隐形杀手",当数值超过200毫秒,就能明显感觉到对话不连贯:


测试方法:


1. 在通话设备上运行命令提示符,输入`ping 客服系统服务器地址 -n 20`。


2. 观察结果中的"平均时间",超过150ms即需优化。


应对方案:


优先使用有线网络连接(比WiFi延迟降低30%-50%)。


在系统后台开启QoS(服务质量)功能,为通话流量设置优先传输通道。


二、抖动波动率:揪出"时快时慢"的元凶


抖动值反映网络传输速度的稳定性,打个比方:就像快递车有时每小时跑80公里,有时突然降到20公里。


合格标准:


语音通话抖动应小于30ms。


超过50ms会导致语音破碎、字词丢失。


检测工具:


使用网络监测软件持续记录2小时,观察抖动曲线是否频繁突破阈值。


紧急处理:


在路由器设置中开启"抖动缓冲",系统会自动暂存0.5秒语音数据平滑播放。


三、丢包率:警惕"消失的声音片段"


当你说"请提供订单号后四位",客户却只听到"请...供订...后四位",通常是数据包丢失导致。


关键数据:


丢包率>3%:出现可察觉的语音卡顿。


丢包率>5%:通话可能自动断开。


自检步骤:


1. 在通话时段登录路由器管理页面。


2. 查看WAN口状态中的"错误包计数"。


3. 错误包占比超过0.1%就需要联系网络运营商。


临时补救:


启用系统的FEC(前向纠错)功能,通过数据冗余补偿丢失的语音包。


四、编码器匹配度:检查"翻译官"是否合格


不同设备间的音频编码就像语言翻译,如果编解码标准不统一,就会出现"鸡同鸭讲"。


常见隐患:


客服耳麦使用G.711编码,客户手机支持G.729时,可能触发二次转码导致音质损失。


32kbps以上的编码在低带宽环境易产生兼容问题。


优化方案:


1. 在系统后台查看通话日志中的"协商编码器"记录。


2. 强制统一使用Opus编码(兼容90%以上设备)。


3. 关闭非必要的宽频语音功能(通常标注为HD Voice)。


五、服务器响应时间:别让"接线员"反应迟钝


客服系统的服务器就像电话总机,响应速度直接影响通话建立效率:


性能基准:


从客户拨号到听到彩铃应<2秒。


通话建立后服务器响应延迟应<100ms。


压力测试:


模拟20路并发通话,观察管理后台的"服务线程占用率",超过70%说明需要扩容。


日常维护:


每月清理通话历史数据库,避免存储数据过载拖慢响应速度。


系统调优清单。


遇到问题时,建议按以下顺序快速排查:


1. 用手机4G网络拨打测试,判断是企业内部网络问题还是系统服务器问题。


2. 对比不同时段通话质量,确认是否高峰时段带宽拥堵导致。


3. 检查客服端和设备固件是否均为最新版本(旧版本驱动易产生兼容问题)。


如果上述指标均在正常范围,但问题仍然存在,建议重点检查语音网关设备的NAT穿透能力——有些系统在穿透企业防火墙时,会因安全策略限制导致语音流被拦截。这时候在防火墙设置中添加语音传输端口白名单(通常为5060、10000-20000端口范围),往往能立竿见影解决问题。


合力亿捷云呼叫中心,实现0硬件成本部署+1工作日极速上线。依托智能路由引擎、ASR/TTS双引擎及大模型驱动,已支撑全国14万+线上智能坐席协同运营,支持智能弹性扩容与多号段(400/95/1010)接入,实现呼入/呼出全流程响应的毫秒级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