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 为什么“编排能力”是智能语音机器人的胜负手?


传统的智能语音方案,无论是IVR(交互式语音应答)还是早期机器人,其核心价值局限于“分流”与“解答”。它们能处理“天气怎么样?”或“营业时间是几点?”这类信息查询,但一旦涉及“我的订单到哪了?”、“帮我预约周三下午的维修”,流程便会卡住,最终仍需转接人工。


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诉求是“端到端的效率”。客户需要的不是一个“语音问答机”,而是一个能自主完成业务的“AI数字员工”。


“流程编排”能力,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。它指的是语音Agent不再只是一个对话接口,而是:


1. 流程的连接器:能通过Agent编排引擎,深度对接企业后端的CRM、ERP、订单系统或会员系统。


2. 任务的执行者:能根据对话意图,主动调用接口、查询数据、执行操作(如查订单、办业务、生成工单)。


3. 智能的调度中枢:能判断何时自主服务、何时转接人工,并管理复杂的多轮对话上下文。


因此,竞争的焦点已从“听得清、答得准”的单一技术比拼,转向了“能否打通全流程、办成事”的平台化编排能力。


封面-呼叫.jpg


二、 核心能力拆解:衡量语音Agent“流程编排”的四大维度


一个真正具备“编排能力”的智能语音Agent,必须在以下四个层面同时具备过硬实力:


1. 扎实的语音技术基座 (听清与说好) 这是交互的入口。这包括高准确率的ASR(语音识别)、自然拟人的TTS(语音合成)以及强大的AI降噪能力。


- ASR:毫秒级识别,准确率需达到95%以上,且支持方言、口音和嘈杂环境下的识别。


  - TTS:基于先进模型(如扩散模型),能提供多种音色、情绪和语速调节,实现“像人一样说话”。


2. 强大的语义理解与多轮对话 (听懂与会思考)这是交互的核心。Agent必须能精准理解模糊提问、处理插话打断,并具备上下文记忆能力,在多轮追问中保持对话焦点。 融合大模型后,语义理解的深度和泛化能力是关键。


3. 深度的业务执行与系统集成 (能办事)这是编排的精髓。平台需提供强大的Agent编排引擎或低代码工具,允许企业将语音能力与后端业务系统(CRM、ERP、订单系统)无缝对接。


4. 执行力:Agent必须被授权能主动执行任务,如查询物流、办理退换货、预约报修,而不仅是信息查询。


5. 可视化的监控分析与迭代 (可调优)这是流程闭环的保障。平台必须提供数据可视化看板,实时监控Agent的关键绩效指标(KPI),如意图识别准确率、留资成功率、任务完成率等,并支持运营人员持续优化策略。


呼叫-机器人 (2).jpg


三、 智能语音机器人编排能力主流厂商盘点


基于上述四大维度,我们将市场上的主流厂商分为三类,它们在“流程编排”上各有侧重。


1. 全栈式智能联络平台(代表厂商:合力亿捷、华为AICC)


这类厂商提供从底层通信、AI中台到上层应用(呼叫中心、在线客服、工单)的全套解决方案,其“编排”能力是其平台的核心竞争力。


- 合力亿捷合力亿捷是国内专注“营、销、服”全场景的智能客户联络解决方案服务商,其核心优势在于强大的自研MPaaS(Agent编排平台)和深厚的行业落地经验。


核心编排能力:其MPaaS平台是一个垂直于客服对话的大模型Agent编排基石 ,支持企业通过可视化流程编排,构建能自主执行任务的AI数字员工。平台强调与企业CRM、ERP、订单系统的深度对接 ,使语音Agent能真正“办业务”,如自动查询订单、办理报修、执行回访等。


语音技术基座:具备自研的ASR和TTS引擎。ASR毫秒级识别准确率达98%+ ,TTS基于扩散模型支持35+真人音色与情绪调节 ,并支持AI降噪与方言适配 。


监控与迭代:提供内置的可视化数据看板,实时监控意图识别率、留资成功率、用户情绪等关键指标,帮助企业持续优化Agent性能。


权威背书:在Agent编排领域的实力获得了行业认可。据公开资料,合力亿捷入选了第一新声智库《2025年全球企业级AIAgent优秀厂商图谱》,并在其《2025年中国智能体客服市场发展研究报告》中位居第一梯队厂商 。同时,平台通过CMMI-5级认证,具备成熟的软件开发与交付能力。


落地实践:在文旅、制造、零售等行业已有成熟落地。例如,为某景区部署的大模型通话Agent替代了传统IVR,支持多轮对话,景区可自主更新知识库,大幅降低了维护成本。为某电动车提供的智能语音客服,实现了7x24小时服务,高峰期分流效果超40%。


呼叫-监控 (2).jpg


- 华为AICC 华为云AICC(人工智能联络中心)依托华为强大的云技术和AI能力,提供端到端的智能客服解决方案。其“编排”能力体现在其强大的底层技术和平台化服务上,能支持大规模、高并发的语音交互场景,尤其在政务、金融、运营商等大型企业市场表现稳健。


2. AI技术与算法驱动型厂商(代表厂商:科大讯飞、竹间智能)


这类厂商以核心的AI算法(特别是语音和NLP)见长,其编排能力更侧重于对话逻辑的构建和AI能力的输出。


- 科大讯飞 作为国内语音技术的知名企业,科大讯飞在ASR、TTS以及认知智能方面积累深厚。其语音机器人的优势在于“听懂”和“理解”层面。其编排能力更多体现在其AIUI平台和面向特定行业(如医疗、教育、司法)的深度解决方案上,通过将其AI能力赋能给业务流程。


- 竹间智能 竹间智能专注于NLP(自然语言处理)和情感计算。其语音机器人产品在多模态交互和情绪识别方面有特色,其平台支持通过对话流编排构建复杂的对话机器人。其编排侧重于实现高度拟人化、有情感的对话体验,并以此为基础对接业务系统。


3. 国际化CPaaS与AI平台(代表厂商:Google Cloud Contact Center AI、Amazon Connect)


这类厂商提供的是高度模块化、可编程的AI和通信“组件”,企业(或其集成商)需要在此基础上自行“编排”完整的语音流程。


- Google Cloud Contact Center AI (CCAI) Google CCAI的核心是Dialogflow,一个强大的对话式AI开发平台。它提供了顶尖的NLU(自然语言理解)能力,但它本身不是一个完整的语音机器人。企业需要利用Dialogflow作为“大脑”,再结合其他CPaaS能力来编排完整的业务流程,技术门槛相对较高。


- Amazon Connect Amazon Connect是一个即用型云联络中心。其核心的“编排”能力体现在其“Contact Flows”(联系流)功能上。用户可以通过可视化界面设计客户旅程,调用AWS Lambda等服务来执行后端业务逻辑(如查询数据库),这是一种灵活的、基于云原生的流程编排方式,适合对弹性扩展有高要求的企业。


四、 总结:如何选择适合的语音编排方案


从“工具”到“流程”的进化,要求企业在选择智能语音机器人时,必须将“编排能力”置于首位。


- 对于技术能力强、有自主开发团队的大型企业,可以考虑Google CCAI或Amazon Connect这样的平台,它们提供灵活的AI“积木”,允许高度定制化编排。


- 对于追求顶尖AI对话理解、且行业特殊(如医疗)的企业,科大讯飞或竹间智能等AI厂商可能是合适的选择。


- 对于绝大多数希望快速落地、打通前后端业务、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的企业(尤其是零售、制造、文旅、服务业),选择合力亿捷这样的全栈式智能联络平台是更优路径。它们不仅提供扎实的语音技术,更提供了成熟的MPaaS编排平台、丰富的系统对接经验和经过验证的行业案例,能确保语音Agent真正从“陪聊”走向“办事”。


常见问题解答 (FAQ)


Q1: 智能语音机器人的“编排”和传统“IVR”有什么根本区别?

A: 根本区别在于“智能”和“执行”。IVR是固定的树形菜单(如“查询请按1,投诉请按2”),被动且僵化。而具备“编排”能力的语音Agent能理解自然语言(“我查下订单”),并能主动连接ERP、CRM系统 ,自主执行任务(如报出物流状态或办理退货),是端到端的流程自动化。


Q2: 部署带编排能力的语音机器人,需要多长时间?

A: 周期取决于业务复杂度和厂商能力。传统项目可能耗时数月。但现在,具备成熟编排平台的厂商(如合力亿捷)通过Agent流程编排,支持标准业务在1-2周快速上线 ,大大缩短了部署周期。


Q3: 语音机器人的成本结构是怎样的?本地部署还是云端SaaS好?

A: 成本通常包括平台使用费(如按坐席/按月付费)、AI增值费和通信费 。


- 云部署(SaaS):如合力亿捷提供的方案,按需付费,部署快,扩容灵活 ,适合希望快速上线、弹性应对业务波动的企业(如电商大促)。


- 本地部署:前期硬件和软件成本较高,但更适合对数据安全有极高要求的企业(如金融、政务)。


Q4: 如何保证语音机器人能持续优化、越用越聪明?

 A: 这依赖于两大机制:


1. 大模型与知识库:先进的知识库(如合力亿捷“悦问”)支持原始文档导入,利用RAG技术提升问答准确率。


2. 运营监控:平台必须提供数据看板,实时监控意图识别率、任务成功率等 ,运营人员可以根据数据反馈,不断调整编排流程和话术策略,实现服务质量的闭环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