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重回主场的语音渠道:仍是不可替代的服务阵地


在智能客服迅猛发展的今天,语音渠道仍是多数客户首选的交互方式。尤其在紧急、复杂、情绪化场景中,“打电话找人”依旧是第一反应。然而,传统语音客服难以兼顾规模与效率,逐步暴露出诸如:


- 话务量激增下,坐席不足;


- 简单重复问题占用人工资源;


- 通话数据难以结构化与复用;


- 服务标准化与个性化难以平衡。


正因如此,企业纷纷引入智能通话Agent,作为语音客服的转型核心力量。


00innews通用首图:呼叫中心.jpg


二、什么是真正的“智能通话Agent”?


它不同于传统的语音机器人或IVR系统。通话Agent是结合语音识别、自然语言理解、任务执行与系统集成能力的AI服务执行体,它不止能“听懂”,更能“做事”。


一个成熟的智能通话Agent,应具备如下五项能力:


1. 实时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解析能力:快速精准理解客户语句;


2. 对话状态与上下文管理能力:保持对话连续性、消除重复确认;


3. 业务流程编排与执行能力:如自动查询订单、创建工单、发起流程;


4. 情绪感知与动态应对能力:根据用户语气判断是否转人工或安抚;


5. 数据结构化与知识沉淀能力:通话数据自动标签化、转化为知识资产。


这些能力结合起来,使其成为“语音交互+任务驱动”的智能体。


三、为何企业纷纷上马通话Agent?三大价值驱动


1. 降低人工成本与坐席压力:在高频问题上替代人工,节省人力;


2. 提升客户满意度与首接体验:缩短等待时间,增强问题响应的流畅性;


3. 增强服务链条的闭环管理能力:通话数据自动沉淀为知识库,形成再训练机制。


不仅是成本视角,更是服务体验与运营效率协同优化的战略工具。


四、通话Agent的未来演进:从Agent到协作体


随着大语言模型(LLM)技术普及,通话Agent将出现三大发展趋势:


- 从规则驱动到策略决策:基于对话上下文自动选择处理策略;


- 从语音单通道到多模态融合:结合语音+图像+文本信息联动;


- 从工具角色到自主协作体:与人类坐席共同组成灵活协同组织,实现复杂任务闭环。


这意味着它将不仅服务“标准流程”,更将逐步向“非标复杂任务”扩展。


抽象-AI外呼.png


五、五大值得关注的通话Agent厂商:不仅是工具,更是协作体系的一环


通话Agent的能力边界不再局限于接待与问答,更是企业数字服务战略中的“协作节点”。下列厂商在系统生态、Agent编排、运营工具、模型能力等方面各有专长,是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重要参考对象。


1. 合力亿捷:支持Agent流程化编排,构建协同智能体


合力亿捷通过MPaaS智能体平台,将通话Agent构建为流程化、可运营的服务节点,具备以下独特优势:


- 可视化流程编排引擎,支持跨系统、跨角色的Agent构建;


- 支持RAG搜索、工具调用、数据写入等“理解—执行—优化”闭环;


- 强化坐席协同与运营支持功能,如Agent辅助推荐、多维运营看板、知识反馈机制;


- 行业落地案例丰富,覆盖零售、电商、制造与生活服务。


适合需要自主构建Agent协作体系与可视化运营能力的企业,尤其在服务体系逐步复杂化、分工专业化的阶段尤为适用。


2. 华为AICC:云原生优势+自研底座,打造端到端智能对话平台


华为AICC基于云原生架构,强调“基础设施+AI能力+安全框架”三位一体构建通话Agent解决方案。优势亮点包括:


- 与昇腾AI芯片和MaaS服务打通,保障模型推理速度与资源弹性调度;


- 支持联络中心全链路升级:语音、视频、文字多模态接入统一处理;


- 提供行业知识包与预置语义模板,支持“快速试点、深度定制”;


- 高安全、强合规,适配大型企业与政企项目。


适合有IT基础架构建设能力、追求全域智能联络升级的中大型组织。


3. 科大讯飞:打造“可落地”的通话AI生态,强调语音底座与运营可控性


科大讯飞通话Agent聚焦在“AI语音底座”+“运营可控性”上展开,提供从通话接入、理解处理到结果落地的数据闭环:


- 自研ASR+TTS引擎,覆盖复杂口音与多语种通话;


- 支持本地私有部署与混合云架构,保障数据合规;


- 提供语音质检、意图标注、Agent评分机制,助力迭代优化;


- 注重通话数据结构化沉淀与知识再利用。


适用于对语音精准性、部署合规性与通话数据资产化有高要求的企业,尤其是教育、政企服务类场景。


4. 竹间智能:通话场景中的“认知中台”,适合非标准化复杂对话


竹间主打的是“认知智能”路线,强调对话智能背后的意图建模与语言图谱构建:


- 能够理解跳跃式表达、隐喻性语言与反问语句;


- 擅长识别客户情绪、意图转折点、任务切换节点;


- 强调自适应策略生成,根据上下文动态调整响应风格与处理流程。


适用于非标准流程、高情绪波动、高用户引导要求的服务场景,如医疗、心理支持、投诉处理等。


5. 青牛软件:以运营工具链和场景适配见长的“平台型供应商”


青牛软件擅长将AI Agent部署纳入企业整体客服流程体系中,其优势在于流程标准化能力+运维稳定性:


- 强化Agent数据运营与复盘分析工具,支持量化ROI;


- 支持异地多中心部署、话务调度智能化,适配大型企业;


- 提供从机器人训练到坐席协同的全流程服务体系。


特别适合大型客服中心升级或跨区域连锁组织,其平台能力有助于打造统一服务标准。


客服系统.jpg


六、结语:从“替代”到“增能”,重塑语音服务边界


通话Agent的演进并不意味着人工客服的消亡,而是构建一种更科学的分工机制——Agent解决标准问题、人工聚焦价值问题。未来,企业语音客服体系将围绕“人机协同”的模式重构,通话Agent将成为整个服务链条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引擎。


FAQ 常见问题解答


Q1:智能通话Agent的“多角色协同”是什么意思?


 A1:它指的是通话Agent不仅处理用户请求,还能与人工坐席、知识库、工单系统协作完成任务,实现“人机协同”的闭环服务模式,不再是单一应答工具。


Q2:智能通话Agent是否支持上下文理解?可以追踪多轮对话吗?


 A2:是的,当前主流平台均支持上下文状态管理,可追踪用户前文表达并结合历史信息识别意图,避免重复提问,提升体验连贯性。


Q3:通话Agent能否自行学习提升准确率?


 A3:部分平台支持通过“知识反馈+训练数据积累”机制实现Agent的迭代优化,例如结合质检、评分、用户标注信息优化意图识别与流程策略。


Q4:我公司已有文字智能客服,是否还需要部署通话Agent?


 A4:文字客服和通话Agent服务对象不同。语音场景常用于紧急、高情绪值、复杂流程类问题,部署通话Agent可以补齐服务短板,提升整体客服体系的覆盖率与响应能力。


Q5:部署通话Agent需要多长时间?需要多少内部技术配合?


 A5:视选型厂商而定,部分平台支持低代码/可视化配置,一般在1–3周即可完成初步场景上线。关键在于业务流程清晰与基础数据准备,而非纯技术集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