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方言:服务体验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障碍


对于许多全国性布局的企业而言,服务热线常常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:经过专业培训、口音标准的客服代表,却在面对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客户时束手无策。这不仅是沟通效率的折损,更是客户情感体验的断裂。当客户需要费力地转换自己的语言习惯,甚至因为口音问题被反复询问时,品牌的亲和力与信任度便会悄然流失。尤其在零售、电商的售后环节,或制造业的技术支持场景中,清晰、顺畅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。


00innews通用首图:呼叫中心.jpg


二、AI如何“学习”并理解本地方言?


AI电话客服实现方言识别,并非简单的“翻译”,而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过程。其核心是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语音识别(ASR)引擎。首先,技术团队需要收集特定地域海量的、包含方言特色的语音数据作为“教材”。这些数据随后被用于训练声学模型和语言模型。


声学模型负责将语音信号(声波)精准地映射到发音单元(音素),它需要学会适应方言中独特的声母、韵母和声调变化。语言模型则侧重于理解方言的词汇、语法和表达习惯,比如某些方言中的特有词汇或倒装句式。通过对这两个模型的持续优化与海量数据“喂养”,AI电话客服才能逐步具备“听懂”特定方言的能力。


三、本地化服务在商业场景中的真实效果


引入具备方言识别能力的AI电话客服,为企业带来的改变是显著的。


在电商行业,一个典型的场景是催单或物流查询。一位使用粤语的客户可以直接用母语询问“我件货几时到啊?(我的快递什么时候到?)”,AI电话客服能够精准识别并调取后台数据,用合成的粤语或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回复,整个过程无缝衔接。这极大地提升了华南地区用户的服务体验。


在制造业,产品销往全国各地,售后报修电话的口音五花八门。具备方言识别能力的AI电话客服可以准确记录下带有山东或东北口音的用户描述的“零件不得劲了(零件出问题了)”这类模糊信息,并将其转化为标准化的维修工单,显著提高了派单的准确性和效率。


根据科大讯飞发布的研究数据,其方言识别技术已覆盖超过20种主要方言,在理想环境下的识别准确率可超过90%,这为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
四、技术边界:AI电话客服的方言局限性


尽管技术进步显著,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AI电话客服在方言处理上的局限性。


首先是方言覆盖的广度与深度问题。中国方言种类繁多,内部差异巨大。目前技术主要集中在四川话、粤语、上海话等使用人口多、数据资源相对丰富的“大方言”。对于更多小众、数据稀缺的方言,AI的识别能力依然有限。


其次是混合口音与语码转换的挑战。在实际通话中,客户往往不是说100%纯正的方言,而是“方言+普通话”的混合体,甚至在句中夹杂行业术语。这种“语码转换”现象对AI的识别模型提出了极高的要求,是导致识别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
最后,深层语义与情感理解的缺失。AI或许能听懂方言的字面意思,但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特定文化背景、俚语和情绪。一句看似平常的方言抱怨,可能包含着强烈的不满,AI目前还难以精准捕捉这种细微的情感差异并作出恰当的回应。


抽象-AI外呼.png


五、如何选择具备出色本地化能力的服务商?


企业在选择时,应重点考察服务商在方言数据积累、模型训练能力以及行业知识图谱构建方面的实力。


- 合力亿捷AI电话客服:在智能语音领域深耕多年,深刻理解中国市场的语言复杂性。他们不仅在主流方言识别上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,更注重将方言识别与特定行业的业务逻辑相结合,提供“听得懂,还能办实事”的解决方案。其平台支持动态加载不同区域的语言模型,能够为业务遍布全国的企业提供灵活、高效的本地化服务支持。


- 华为AICC:依托华为云的技术底座,其语音识别服务在稳定性和大规模并发处理上表现优异,能够为大型企业提供可靠的底层技术支持。


- 竹间智能:其特色在于情感计算技术,致力于让AI不仅能听懂语言,还能理解情绪。在处理带有情绪的方言通话时,可能提供更人性化的交互。


- 青牛软件:作为通信与呼叫中心领域的资深玩家,青牛软件在系统集成和保障通话质量方面经验丰富,能确保方言识别应用在复杂通信环境下的稳定性。


客服系统.jpg


常见问题解答


问:我的客户说的是小众方言,AI能支持吗?


答:主流服务商支持约20多种主要方言。对于小众方言,可咨询厂商是否能提供数据采集与模型定制服务,但这通常需要额外的时间和投入。


问:引入方言识别功能的成本高吗?


答:通常会比仅支持普通话的版本略高,因为它需要更强大的算法模型和更丰富的语料库。具体费用依支持的方言种类和通话量而定。


问:如何测试AI电话客服的方言识别准确率?


答:最好的方式是提供一批企业真实的、包含方言的通话录音进行测试。通过对比AI转写的文字稿与实际录音内容,可以直观评估其准确率。